尊敬的用户,欢迎您来到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研究 > 成果汇编



   编者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作为中国旅游的先行者,黄山一直在努力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今年是黄山申遗30周年。近期,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和黄山日报联合开展了“文旅新融合 黄山再出发”大型采访活动,从红色基因、诗画气象、文旅融合等角度,展示黄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讲述新时代的黄山人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人文资源等方面付出的努力,记录景区通过文旅融合帮助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1990年12月,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30年来,黄山高度重视遗产资源的保护,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着黄山世界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黄山探索”,为世界遗产保护树立了标杆典范。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山又紧扣时代命题,发出“文旅新融合 黄山再出发”的号召,进一步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将保护和传承结合起来,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座世界遗产正在绽放新的光彩。

  五绝交辉千古秀,胜景黄山天下奇。登临黄山,几乎没有人不对这座历经亿万年漫长岁月洗礼的自然瑰宝感慨赞叹。黄山也总是以其绝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众多名胜景区中,闪动璀璨瑰丽的光芒,吸引万千游客前来观光。

  1990年12月,黄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遗产地,黄山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亮丽名片,更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三十年转瞬即逝,回首再看今天的黄山,奇松仍然苍翠,怪石依旧嶙峋,山泉一样清冽,云海同样壮美。但黄山的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遗产监测,创新技术应用

  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不可缺少的措施,也是预防性保护的前提。近年来黄山为提升管理效率,不断探索各类高新技术在山地景区的有效利用。

  2018年,黄山建成世界遗产监测信息系统,对接52个职能监测部门,收集处理184项监测指标数据,为黄山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今年上半年,黄山风景区遗产管理部门依托该信息系统,顺利完成了每三年一次的第三轮IUCN《世界遗产展望》评估报告填报工作,更新、增补了有关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大气及气象监测、游客管理、能力培训、科普科研等具体数据与资料,大大提升了评估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


  林木是黄山风景区最重要的自然景观,目前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29%,做好森林防火尤为重要。黄山风景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重点建设防火监测系统,在全国景区率先组建了专业防火队伍,率先在国内同类景区中实行核心景区定点吸烟、全山室外禁烟等措施和办法;近年来又逐步建成24000千米的高山防火水网,使用天翼对讲机、无人机等设备,实现山上山下实时联通,开展现场勘测、现场救援、精准投弹等任务。通过完善体系、创新技术,黄山风景区实现连续40年无森林火灾,各项监测工作和管理水平均走在国内外行业前列。

  聚焦保护,激发发展动力

  “黄山是一个管理完善的世界遗产地,是亚洲自然景区中能够对大批游人实施有效管理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博士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黄山风景区的保护工作。

  在多年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实践中,黄山风景区严格恪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全国景区中率先出台了有偿救援、宿营帐篷、低慢小航空器、宠物进山等100多项具体实施细则规定。法规体系的层层落实,保证了黄山保护管理等各项工作在法制化轨道上平稳运行。

  绿色是黄山最鲜明的底色。黄山风景区扎实践行“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山上游山下住”等方针,通过实施办公、生活设施外迁工程,创建绿色酒店,减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区于2018年建成了“景区绿色发展基地”,实现了高山餐厨垃圾就地生物处理,大幅减少垃圾下山运输量,消除了易腐垃圾长时间储存与长距离运输过程中潜在二次污染。

  古树名木是黄山历史演变的“活化石”。黄山风景区分别针对各株重点古树名木的立地环境、生长状况和树种习性等特点,精心编制方案,实施“一树一策”,让古树名木在科学有效的保护之下再现往日的生机。此外,景区还从“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获得启发,于1987年首创景点“轮休”制度,每个轮休期2至4年。30多年来,已先后对莲花峰、天都峰、始信峰等高海拔热点景区执行了封闭轮休、生态恢复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

  在黄山,需要精心保护的不仅有自然遗产,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有慈光阁、松谷庵、白云庵等一批代表性的古建筑,还有不计其数的以黄山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多年来,黄山风景区始终坚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并重原则,多次开展文物资源普查,摸清家底,相继发掘、整理、编辑出版了《历代名人咏黄山》《历代名家画黄山》等专著,并结合景区实际,专门设立了博物馆,负责全山文物保护管理,出台了《黄山风景区文物保护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明确细化管理操作规范。

  活化利用,实现永续传承

  世界遗产不应只是静置在景区或者博物馆里的标本,更应该走进现代生活、融入本地旅游业发展。长期以来,黄山风景区高度重视遗产传承,持续挖掘遗产资源的共享价值,推进遗产资源活化利用进程。不仅将黄山与时尚设计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带有黄山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拉近了黄山世界遗产地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更积极面向社会做好遗产科普教育,普及遗产保护知识,阐释遗产珍贵价值,实现了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到“活态呈现”的转化。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黄山世界遗产管理部门都会积极响应,制定举办各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其中,既有以“名校·名山”合作为平台、以大学生为对象的“黄山世界遗产进校园”科普座谈,又有面向周边社区和中小学生的主题征文、书画比赛。今年,黄山风景区针对疫情期间管控要求,汇聚多方力量,通过新媒体矩阵开展了“黄山申遗30周年”系列主题图文、遗产专家访谈录等线上宣传活动,均取得了不错反响,为充分发挥遗产地科普教育功能、提高遗产保护意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挥了积极作用。

  “体制机制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动起来、活起来,不断适应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委员、规划土地处处长刘一举表示,黄山风景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致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者:叶有辉 李晓洁

来源:《黄山日报》07月08日版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自驾车QQ群二维码

COPYRIGHT © 2012-2020 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HUANGSHAN MINGTIAN TOURISM PLANN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黄山市屯溪开发区梅林大道碧桂园栖霞映翠74栋26-7号
电话:05592313269     
Q Q:2556996763 电邮:256996763@qq.com
皖ICP备12008287-1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 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