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融入生活的劳动教育
日本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把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态度作为培养目标。但最值得借鉴与学习的是,在日本劳动教育已融入学科教育及日常生活之中。劳动体验呈现四种形态:
日常家庭家务劳动
日本家长从小就要求孩子学会自己淋浴、整理床铺,缝制布袋、抹布、垫子,帮助家长烹饪、做料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学校卫生美化环境劳动
作为日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一方面通过家政课等课堂完成劳动技能的输出;另一方面通过承担起校园劳动任务,让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如小学生轮流分配午餐,午餐吃完后,值班学生还要将餐具整理好,并进行20分钟的大扫除。
社会公益服务劳动
学生走进社区、公民馆、养老院等,做公益服务性的劳动。各学校按所在地区的情况,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由学生会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社会服务。例如,给老弱病残者提供生活帮助,到公民馆、图书馆做志愿者等。
农场田地种植运维劳动
许多日本中小学校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田地,供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教育。有条件的学校会有一片小花园、小菜园,教师教学生种植日常食用的蔬菜、园艺花草、育秧、插秧、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等。等到了能收获食用的时候,孩子们就将所种蔬菜采摘后送到学校食堂。或自己、或由厨师烹饪处理。
2
德国:严格的师资培养与工厂实践
德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而其劳动教育最大的亮点在于设有严格的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标准与学校+工厂的劳动实践模式。
严格的师资培养体系
德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教师培养有两种模式。第一种在结构上以专业职业化为基础;第二种以一体化的综合课程为基础,多学科劳动教育为学习主线。劳动教育教学法是综合课程的定向核心,在德国当一名劳动教育教师,从小学到大学要念19年。并且要通过校园、社会、独立劳动等实习,在各类教学范围和学习场所同时具备高等教育教学法和职业经验后,才可能定向成为劳动教育教师。
劳动内容多元
德国中小学劳动课的设置有四大类:技术(电子电工、现代办公室技术)、经济(财金初步、银行贷款)、家政(缝纫、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泥塑、纸工)、职业指导(职业性质特点、求职方式、面试)等。
学校+工厂实践模式
德国有五种劳动技术专用教室,即金加工、木加工、烹饪、办公室管理、缝纫和编织。德国劳动教育的专用教室,不仅设备齐全,而且设计讲究。
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专用教室开展劳动教育外,还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实践环节——由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习,和工人一样上下班,了解工厂和职业。老师每周去看学生两次。实习结束,学生作汇报,老师作总结。
3
芬兰:劳动与编程完美结合
芬兰劳动教育历史悠久,而其最大的教育亮点在于编程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机相融。
芬兰手工课有着150余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两大门类:一类为针织、缝纫、布艺等“轻手工”课程,另一类为木工、金属技工、电子等在内的使用机械设备的“重手工”课程。
而编程的有机融入是其手工课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芬兰早在学生一年级就开设编程课程。倾向于将其融入到手工、数学等不同学科中来开展,这也是其编程教育模式的独特之处。如三至六年级的手工学科,要求学生探索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相关工具设计与完成手工作品。
4
美国:围绕生涯教育开展劳动教育
美国的劳动教育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开展,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劳动教育;二是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三是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
学生通过劳动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接触当代社会形形色色的职业,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兴趣、资质与特长,学习到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经受一定的劳动锻炼,从而在中学毕业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或继续升学。
美国劳动教育课程与其它基础素养教育是相互交织的。通过多样活动的形式,把体育、艺术、爱国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鼓励学生在劳动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合作和责任意识。
同时,面向生涯教育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在步入大学或进入社会之前,对于职业选择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选择。
来源: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