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增收与经济发展,而基于各自旅游资源不同,旅游扶贫的模式也不一,山地旅游是其中一个代表。
近期,中国湖南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撰文提出,要把湖南打造成中国山地度假旅游高地。在他看来,发展山地度假旅游,是湖南巩固旅游扶贫成效的有效手段。湖南70%以上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集中连片贫困山区,全省51个重点贫困县基本上是绿水青山、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以山地度假产业,开发湖南的山地资源,把高山从经济发展的劣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把穷山恶水变成金山银山。
从资源端来说,一些贫困山区本身的自然生态资源较好,加上物质贫困、交通条件较差等因素,当前还有着保留较好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等,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且一些资源的独特性或差异化较为突出,将可开发价值抬升。
再从供给端来看,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打造成可消费产品,才真正有产生市场收益的可能。这其中有个区别,在早前的山地旅游中,相对单一的观光游为主流,产品与服务供给链条较短,半日游、一日游居多,客单价较低、客流黏性也不高,难以做高收益;而现今,将观光作为其中一环,叠加融合了山地运动、休闲度假、康养等深度沉浸体验,可统称为山地度假旅游的新产品供给,渐成趋势。
这可从两个主要维度来分析,一是需求端,消费升级的事实、年轻客群的逐渐主流化等,使得具备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等属性的山地旅游,成为一大重点消费领域,同时他们也越加注重在山地旅游中能够有更多个性化又综合化的体验;
二是贫困山区的村民在山地旅游链条中成为真正一环以及相应的角色定位,他们将如何真正从山地旅游中获得实质增量收益,帮助自己脱贫致富?大略来看,村民拥有直接的两项资源:人力资源、房屋资源。于此,他们可以成为山地旅游链条中的产品服务者,也可以将自家房屋租赁出去,发展特色民宿,或者自己亲自上阵做民宿,提供本地特色住宿、餐饮、文化等体验。而这些也需要山地旅游能形成一个较长链条的服务体系,比如至少游客留下来过夜,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住宿、餐饮等需求。
延伸而言,在承担助力贫困山区脱贫的使命下,山地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命题:一、基于在地生态资源、原生地域文化等保护的前提,如何找到资源保护与市场开发、助力扶贫的平衡点,如何实现有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共促?二、山地旅游的产品服务供给,如何由单一化走向综合体验、链条化?三、在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契合中,如何找到让山区村民获得实质且可持续的增量收益的突破点,或者立足点?贫困山区的山地旅游如何实现产业化?
计划于今年10月颁布的2020“IMTA山地旅游奖”,正希望对上述这些命题找到破题思路或路径。该系列奖项的关键点,在于通过对较好平衡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产业机构的梳理,提炼全球山地旅游发展精髓,寻求可供借鉴的开发模式,探索运营管理创新的方法,为生态资源保护、做强山地旅游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大文旅产业发展,以及推动脱贫攻坚及区域产业或经济发展等,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于此,其拟设置(暂定)系列奖项包括不限于 “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奖”、“山地旅游目的地奖”、“山地旅游生态文明奖”等。目前评审委员会筹建、奖项体系建设和项目征集等工作已如期启动。勠力同心,各业者、企业将共同推动山地旅游开创新的局面。
来源:执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