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安徽省出台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乡村旅游与农民就业增收、与产业发展、与旅游景区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四个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力争到2015年底,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跻身全国前十位。这标志着安徽省乡村旅游进入全面提升阶段。
“发展乡村旅游,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安徽的重要抓手,也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安徽省旅游局负责人认为,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实施,乡村旅游将引领大众休闲潮,成为安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乡土味”唱主角:基调是文化,核心在体验
安徽省山水兼备、地形多样、文化多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与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相比,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并不算很充分。
安徽大学旅游系主任李东和认为,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明显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数量上南多北少,质量上南优北差。各地乡村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多数地方以田园、庭院观光为主,大多停留在就餐、打牌、钓鱼等“农家乐”的初级阶段,低水平重复建设多,产品同质化严重。
乡村旅游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而发展,其最大特色是“乡土味”。以乡土文化为核心,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不仅可强化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差异性,而且可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安徽省乡村旅游有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家乐、古村落古民居、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户外运动等形式,但主打产品在彰显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乡土文化方面做得不够,吸引游客广泛参与和深度体验的特色产品较少。
此次出台的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全省划为皖南、皖江、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四大板块,强调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围绕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乡村人文民俗活动、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景观意境等总体定位,明确各自不同的开发方向,培育皖南、沿江、沿淮、黄河故道、大别山、环巢湖等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正是为了全面展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产品雷同、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股份制”当中坚:主体是农民,关键在创新
近年来,安徽省乡村旅游围绕“规范、提质、增效”发展目标,力争从单一传统的“农家乐”向全面现代的乡村旅游转变,从单纯的农户经营向多元化投资经营模式转变,从单纯的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然而,各地在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时,一些新问题也开始暴露,最突出的莫过于强调经营规模性、管理组织化,而忽略了农民参与性、发展内生化。有专家认为,目前安徽省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权都已转让给企业或个体,由于群众参与不够,或利益分配不公,出现景区管理难、建设发展慢甚至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黄山巅峰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盛学锋介绍,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利益分配制度,使得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村民以及经营者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才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987年,黄山脚下的汤口镇上张村民组成立全国第一家农民兴办的旅游公司,村民投山入股开发翡翠谷景区。如今,当地家家户户经营农家乐旅游,老老少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样板。有专家认为,由村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和经营者等,结成统一经营、分配合理的“股份制”利益共同体,有助于化解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难题,也有利于乡村旅游产品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在建筑风格、饮食文化、产品内容等个性化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升级版”挑大梁:市场是导向,重点在规划
安徽省乡村旅游大体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是采取放手民营的办法,解决各地乏力投资开发的矛盾;第二步采取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办法,解决分散经营、竞争乏力的矛盾;此次省里出台的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可以看作从第二步迈向第三步,即采取整体提升、打造“升级版”的办法,解决生态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八个字”的重点:拓展(由分散景区点向旅游产业集聚区拓展;由单一农家乐向多业态乡村旅游拓展)、整合(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提升(产品提升、品牌提升、质量提升)、规范(政策规范、标准规范、规划规范),力争全省乡村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15%以上。
“升级版”如何打造?三年行动计划绘出了“路线图”: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地优先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地优先覆盖,使主要乡村旅游示范区(度假区)实现“乡村面貌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旅游服务现代化”;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突破行政区划,突出形象鲜明的主题和品牌,有序推进四大板块开发,打造一批“产品业态丰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功能配套、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作用凸显”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统筹协调,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水利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打响一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景观、特色产业、休闲度假的旅游村以及现代休闲农业园等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的乡村酒店、“驴友”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身山吧等乡村旅游业态品牌。
业内人士建议,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市场监管机制。同时,进一步在加强区域合作、创新营销体系、提升服务品质、培养管理人才等方面下功夫,真正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美好乡村的有效载体、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旅游业的支柱业态,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美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