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休闲农业发展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台湾休闲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台湾当局推出的有关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定的法律对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台湾的做法对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大陆休闲农业发展很有启发。
关键词:休闲农业;策略:台湾
台湾的休闲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走过创立期、成长期,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当局推出一系列政策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其做法对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大陆休闲农业发展很有启发。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侧重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保育自然与文化资源、提供田园体验机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所得、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呈现多元化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有不同的体验性质,也有不同的经营方式。概括而言,台湾的休闲农业依其性质,可分为4种类型: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市民农园。台湾岛内目前共有1102家休闲农业园区,2004年产值达11.25亿元人民币,提供180 098个就业机会,预计2008年休闲农业产值可达17.5亿人民币。台湾当局推出的有关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定的有关规定对台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当局的重视
休闲农业自发展兴起后,台湾相关单位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既增加农民收益,又保护环境并满足消费者愿望的农业发展策略。于是台湾相关单位便直接参与规划和行动,台湾休闲农业的主管部门是农业主管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采取主导模式,整个计划审查与核定、计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农业主管机关——“农业委员会”主导。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台湾通过“休闲农业辅导办法”规范发展经营行为。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农业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经费一般用于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宣传等费用。这些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有关规定指导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依据是“农业发展条例”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规划、登记及运营,均须遵循相关的规定。目前休闲农业相关规定可分为7类:休闲农业类、地政类、水土保持类、环境保护类、观光游憩类、经营管理类、其他类等,合计约50余部。
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当局注重规划管理、制度与相关规定的衔接。如为配套实施“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所制定的实施细则非常详细,分别有“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非都市土地申请作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 “休闲农场建筑物设计规范”等。这些条文明确规范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一目了然,可操作性强,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三)做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评证
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包括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和休闲农业区的建设规划。台湾农政部门为防止休闲农业区偏离农业本质而趋向纯粹娱乐以及为了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全面的综合规划之中。
台湾“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年首次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分别定义。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包括:现代化的农村社区、保持地区传统文化的文物区、体验农作物生产的农园及游憩设施区。为保证规划的实施,台湾农政部门强调上下纵横的沟通,农业各部门间的配合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协调,形成一整套汇报审核制度。
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有许多农民参加受益,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有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等。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会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各方面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配套一部分资金。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营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8项进行评证。评选的对象为经“农委会”核准设置登记或准予筹设且实际经营的休闲农场。评选内容包括:农场资源、农场设施及活动配置图、整体经营方向、服务及体验活动、餐饮服务、住宿服务6项。
(四)合作经营与策略联盟
由于休闲农业区范围广阔,资源丰富,同时区内资源环境、经营特性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类型及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体。这些经营个体如何有效整合,成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组织来办理各项活动如广告、促销、住宿安排、旅游日程安排、体验活动,甚至资源调配、安全管理及公共关系等具规模经济性的工作,为一重要课题。
休闲农场策略联盟经营方式:以策划、协调为主,目的是使区内的休闲农业资源获得最适当的配置,各休闲农场能在最佳的环境下营运。休闲农业区欲结盟经营必须成立“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管理委员会由休闲农业区内休闲农场经营者组成,在县市政府、乡镇市公所,农渔会共同辅导下运作。区内休闲农场各自派1名或数名代表为管理委员会委员,以从事区内的策划及协调工作。休闲农业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可归纳为游客服务组、行销与解说组、环境管理组、策划与会务组等4个组。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大体是自上而下,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大体是自下而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自发转向自觉阶段。此时,政府适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总体规划、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会使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一)成立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门机构
依据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可知,组织机构的设置是经济运行与管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经济畅通,协调各方关系,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因此,促进大陆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发展,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作后盾,借鉴台湾的经验与做法,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对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其发展布局。
(二)确立休闲农场经营策略
休闲农场即是农企业,应重视合理化经营,分析市场特性,加强顾客关系,注重效率,以有效利用资源,控制成本,以提高行销效果。
第一,以农为本的策略。结合“三农”、“三生”的整体特色。三农是农业、农民、农村。“三生”是生产、生活、生态。休闲农业就是以“三农”为体,以“三生”为用,结合农业生产利用、农民文化、农村生态环境,提供给游客农业与农村的体验为目的。因此休闲农业不应有机械设备的游乐设施,不应有太多的水泥硬体结构,而应强调纯朴自然的田园风貌及农林牧渔经营的本质。
第二、建构特色的策略。休闲农场经营必须有特色,特色来自于农业与农村资源的特性。农业资源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景观性、实用性、知识性、生态性、文化性等特性,农村资源具有产业性、传统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等特性,都是营造特色的素材,足以创造游憩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因此休闲农场要善用不同的优势资源,运用农业与农村资源特性营造特色。有的强调优美景观的特色,有的强调农林渔牧产品的特色,有的强调自然生态教育的特色,有的强调乡土文化的特色。
第三、体验参与的策略。休闲农场要让游客感到有价值,就是要让游客满意。游客的满意来自于美好的心理感受,所以要设计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而感动其5种感官。休闲农场设计的体验活动,应该让游客双眼看的是美丽的田园山林,自然景致;双耳的蝉鸣鸟语,泉涌波涛的天籁之声:鼻闻的是花香、果香、泥土香;口舌尝的是新鲜野菜的美味菜肴;手脚皮肤触摸的是果实或动物的体态。体验成为一种时尚,所以设计吸引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是极重要的经营策略。
第四,服务至上的策略。休闲农场为加深游客的体验,多数提供餐饮及住宿的营运项目。但游客需求日高,所以休闲农场应提高其服务品质。在餐饮服务方面,应作到安全卫生、整齐清洁、服务快速、专业性:住宿服务方面应注重安全卫生、环境优美、文化意涵、合法经营、专业性等重点;一般服务方面,应作到亲切、诚恳、实在、效率、专业等重点。
第五,规模化经营策略。休闲农业区具有集聚经济的效益,个别休闲农场通常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游客所有的游憩需求,吸引力度不会很高,因此地区性或社区型的休闲农业发展形态实属必要。在划定的区域内整体规划,资源互补,体验特色互异,营运互相支援,共同行销,合力规划游程,而能提供游客全套的服务,增加满意度。
(三)研订休闲农业区发展规划
所谓休闲农业区规划,指搜集一个地区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资料,盘点休闲农业资源,分析环境与资源的特性,拟订休闲农业发展的构想,设计营运模式及推动组织,规划与建设公共设施的计划并评估预期效应,以作为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蓝图的过程。由于观光休闲农业是综合农业和服务业于一体的一种新兴的产业,其发展要求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可供利用,且需要前期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经济、生态、技术三方面的统一可行。而且随着发展不断修正,以符合实际之需要。
(四)编制休闲农场建设规划
编制休闲农场建设发展规划是观光休闲农业理念付诸于实践的过程。首先应确定经营理念与目标,其次为现况调查,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环境、旅游环境、土地利用等。(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 孙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