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欢迎您来到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策划 > 他山之石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冰川的洗礼和自然的风化,使黄山形成了集名山之大成的美丽景观: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衡山之烟云。被称为黄山“五绝”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共同编织了黄山奇、伟、幻、险的巨幅画卷。
      正因为此,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并赞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23日,以总分第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在这里,我们的资本就是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黄山高瞻远瞩的指示,不仅是对黄山的关爱,也是对中国遗产地保护的指示,是对世界遗产地、对人类文明的共同呵护。
      2000年12月26日,黄山市体育馆。中国20多个世界遗产地代表推选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正式向世界宣读《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跨世纪联合宣言》。这是自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世界遗产地的首次宣言,是跨世纪中国向全人类的郑重承诺。30多年来,黄山风景区牢记伟人的嘱托,积极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赋予的责任,恪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经济产出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游览体验最佳化”理念,以山为椽笔,书写了一篇世界遗产保护的煌煌巨作。
      ——规划管理注重制度化。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再次对《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进行修订;《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 -2025)》也于“十一五”期间修编完成。为了保护地质环境,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严把建设工程选址、方案设计、环境评估、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的审批关。凡工程选址不利于保护人文古迹和自然资源的、方案设计与风景名胜景观不协调的项目均不予上报,一切服从保护的需要。对已批准立项的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保护部门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1998年联合国专家组对中国世界遗产地进行评估总结时指出:“黄山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将旅游设施和谐地融入自然景观的示范。”。由此黄山成为亚洲唯一获得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的景区。
      ——森林防火注重系统化。始终把防火安全作为黄山保护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积极探索防火工作新模式,率先在全国同类景区当中实行定点吸烟、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全面禁燃禁放、建立“全山、全年、全员”森林防火机制、建成高山防火水网等。30多年来特别近些年来,相继建成了黄山风景区保护管理指挥调度中心、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基地、GPS定位系统、森林防火三维地理信息系统、200多个防火水池、65座防火器材仓库,配备了人工增雨高炮、多功能洒水车、专用工具车和应急指挥车,配置了4000余件先进防灭火器材和装备,完成了外围5个资源保护管理站及2050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等。常年保证180名防火队员开展日常防火巡查和管理,建立以防火专业队、武警、消防、民兵、各单位应急扑火队为主体的近3000名扑火队伍。到2012年,黄山风景区已连续实现33年无森林火灾的目标。
      ——古树保护注重科学化。组建了由古树、森保、森林病虫害、林学、木材力学等多学科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黄山风景区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组”,定期对列入技术档案的136株古树名木进行体检会诊,并根据会诊意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程;构建完善了古树名木“日常监测、专家咨询、安全守护、应急应对”四项综合保护体系,建立了古树名木图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分级保护制度,配备了全站仪、冠层分析仪、无伤探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制订并落实“一树一策、一树一册”和“一树一批人、一树一对策”古树名木保护措施,由景区编制完成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范》和《黄山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范》两项规范被批准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加强古树抗雪支撑技术研究,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园林树木保护T型弹性支撑杆”、“园林树木保护U型弹性支撑杆”分别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组建四支古树名木应急保护小分队,成功防御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12年8月份超强台风“海葵”的影响,确保了全山古树名木的安全。对迎客松实行特级护理,安装了气象观测站和防雷设施,定做新型仿生态支撑架,开展三次综合性保护工程。
      ——防病防虫注重立体化。投资6190万元建成宽4公里、长100公里环黄山生物隔离带,投资9587万元实施了以保护黄山松为内容的“黄山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建设项目”;先后完成了南大门、北大门、西大门植物检疫检查站建设,强化检疫检查和值班制度,严厉查处违章调运事件;主动做好上门服务和宣传工作,编印了《黄山风景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手册》、《松材线虫病防控知识必读》,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授松材线虫病防控常识技术,开展春、秋两季松材线虫病普查,突出对建设项目监管,将邮政、物流和快递等行业寄、运涉木制品列入检疫管控范围,与毗邻区县建立联防、联控、联动的“三联机制”并进一步拓展联防范围,购置国内先进的松材线虫分子检测系统(PCR),完成了“黄山松松材线虫病预防与应急控制技术研究”、“黄山风景区栎旋木柄天牛防治研究”两个课题研究。采取灭虫药包布撒器、诱捕器、布设白僵菌无纺布、释放肿腿蜂、清理枯死树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松褐天牛、栎旋木柄天牛、红蜘蛛、小蠹虫等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生态建设注重常态化。出台了《关于禁止进入黄山风景区没有安全保障区域开展游览活动的通告》,编制《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划界定景区国家1级公益林,聘请黄山风景区森林健康首席专家,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宣传,完成了“野生短尾猴定量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发及应用”课题研究;投资近3亿元对南大门和北大门进行综合整治,先后下迁服务队居民住宅、管委会办公楼、长途汽车站、黄山小学等,对景区内集贸市场、竹木简易接待设施以及其它与环境不和谐的建筑进行全面清理;实施了“梦笔生花”景观恢复工程和光明顶花岗岩山地景观生态修复工程,首创景点封闭轮休保护制度,先后对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等主要景点,分别实施为期2-4年的封闭轮休保护措施,制订了《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并成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建立“预测、预约、预报”调控机制,防止超量的客流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损坏。通过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治理、封闭轮休等一系列措施,黄山风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提高到现在的84.7%,植被覆盖率则达到了93.6%;空气负氧离子瞬间峰值达到26.7万个,高出我国空气负氧离子保健浓度评价标准最高等级的127倍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267倍。
      ——低碳节能注重大众化。围绕“节能”和“减排”两大主题,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利用与改进,推进“数字景区”创建,倡导“绿色”办公,鼓励游客“山上游、山下住”。在员工中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和引导员工多乘坐公共交通,减少驾驶私家车;在工作中推行低碳管理,建立雨水收集系统、使用节水龙头、减少棉织品洗涤量等各种措施来减少水资源使用;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实行“绿色旅游饭店”创建行动,从去年开始,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山上酒店取消了“六小件”;2010年底,黄山风景区入选首批“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发表了《中国风景名胜区“绿色生活、低碳发展”黄山宣言》,2012年底,黄山风景区名列首批榜首进入“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并代表19家低碳旅游示范区发出践行低碳旅游的倡议书。
      ——环境保护注重网格化。落实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管理,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向社会公布情况,加大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的监管力度,开展环境监察和环保专项行动;对全山污水实行“统治统管”,完成了温泉、天海、玉屏楼、西海、芙蓉岭等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环卫队伍,实行全山垃圾袋装化,建成7个垃圾处理场;全山公厕全部达到星级标准,其中三星级以上旅游公厕17座;对景区内所有建设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一律运出景区处理;建成山上、山下两座35KV输变电工程,景区从烧柴、烧煤、烧油、烧气逐步过渡到以用电为主的燃料结构;全山宾馆饭店、职工食堂全部安装餐饮油烟净化设备;建成游客换乘中心,配备环保型车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对全山旅游公路、停车场、游人集散地实施生态硬化处理;完成温泉和天海两座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升级,率先在国内同类景区当中对六项环境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去年5-12月,景区PM2.5年均浓度为9微克/立方米,最低日均浓度3微克/立方米。
      ——文物保护注重精细化。坚持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并重的原则。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文物古迹普查、摩崖石刻普查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修缮了慈光阁、东配殿、西配殿、千僧灶、法眼泉、半山寺、钓桥庵、名人书法碑林、“松谷禅林”和听涛居等一批古建筑,修复了慈光阁山门、古温泉遗址、灵锡泉等古迹遗存,实施了慈光阁放生池综合整治工程,公布了首批41处重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建成黄山文物专业数据库和景区文保展示宣传系统,对历代代表性石刻进行拓片制作,出台了《黄山风景区文物保护暂行规定》,充分利用文物普法月、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等活动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编纂出版了《历代名人咏黄山》、《历代名家书黄山》、《历代名家画黄山》、《黄山摩崖石刻》、《黄山文化遗产—楼台亭阁桥梁卷》等系列文化专著。
      ——保护投入注重长效化。设立地质遗迹保护专项资金,从2003年起,黄山风景区从每张门票收入中提取10%作为遗产地保护专项经费,“十一五”期间,黄山累计投入遗产保护资金达6亿多元,遗产保护经费年均增长30%,增幅高于景区收入增长15个百分点。以“十二五”的第一年为例,当年景区门票收入约5.63亿,而保护性支出就达4.13亿,不包括景区管理机构人员和运转支出等。其中,景区生态资源保护和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等投入累计达2.86亿元,景点生态修复、游步道建设和修缮等,累计达1.27亿元。
      ——对外交往注重国际化。2008年,世界旅游组织在黄山建立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站;2009年以来,黄山先后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GSTC)、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和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权威的保护和旅游组织;2010年黄山荣获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颁发的“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 同年“黄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课题获得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2011年底,黄山作为亚洲的唯一代表,跻身首批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试验区,与国际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这个标准融进了不少黄山的理念,包括黄山风景区的做法和经验。近些年来,黄山先后与瑞士少女峰、美国约瑟米蒂国家公园、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缔结友好关系。
      ——科普宣传注重多元化。开展了《黄山花岗岩景观研究》等涉及地质、生物、生态、旅游领域的多个研究项目,举办了“黄山地质公园花岗岩研讨会”,先后建立了安徽省旅游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大科研基地,在全国地质公园中率先建立起地学研究电子期刊数据库,极大促进了专业人才引进和自主研究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兴建黄山地质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声、光、电手段、4D影片以及地质标本向游客展示黄山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和美学价值;重新制作黄山地学导游图和科普光盘、4D影片,新编导游知识读本,出版《黄山植物》、《黄山珍稀植物》、《黄山野生动物》等书籍,更新地质科普说明牌;改版官方网站,建设地质公园英文网站,开通地质公园官方微博,适时发布地质旅游相关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地球科学知识普及。
      “作为成功处理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典范,黄山的经验值得所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共享”。2008年,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专家尼克拉斯在对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第一次评估时由衷地感慨。2012年,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专家玛.露易丝.弗雷博士,对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第二次评估时认为:“我们不仅领略到地球的奥秘,而且被黄山人的热情和活力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所震撼。”
       今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这次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展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44年来,无论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如何变化,保护环境、珍爱地球都是永恒的主题。第44个世界地球日,黄山已向全人类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十八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勾画出一幅美丽蓝图。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安徽省委和黄山市委主要领导为黄山定下了目标,要求黄山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和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当先锋;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把黄山建成美丽中国的显著标志。”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自驾车QQ群二维码

COPYRIGHT © 2012-2020 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HUANGSHAN MINGTIAN TOURISM PLANN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黄山市屯溪开发区梅林大道碧桂园栖霞映翠74栋26-7号
电话:05592313269     
Q Q:2556996763 电邮:256996763@qq.com
皖ICP备12008287-1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 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