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欢迎您来到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研究 > 专题论坛
截至6月初,全国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经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也超过了2200个,培训了将近18万人,带动将近50万人就业,带动了20多万贫困户的脱贫。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概念始于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与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通知表示支持设立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参与就业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达到30%以上。
而从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以非遗扶贫的探索便从未停止。


当传统遗产撞上审美消费

当传统非遗遇到美丽乡村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在探索和破解非遗传承的难点,传承人的断档、产业化程度不足、传播手段单一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非遗扶贫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抓手。
从非遗的生存现状和我国贫困人口状况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乡村,这里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这些乡村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非遗在这里有着天然和深厚的基础。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或者过往记忆里,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艺的智慧和技能,能编织、会刺绣,擅长对农业、林业等各种资源进行加工。这类非遗的物质化成品,仍然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有广泛的需求和很大的市场。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上看,非遗扶贫契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对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这种深植于人民群众、乡土之中的活力,正满足了当代消费者的审美消费需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非遗作为本土、活态、优质的文化资源,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方面,边远乡村是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之一,另一方面,正是这些边远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性、区域性带来的正是市场消费所需的差异性优势。在传承人方面,非遗扶贫在脱贫致富上不仅仅解决了当地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人的接班提供了路径。

当下,“非遗+扶贫”大多依据“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村组织公司,对村民进行培训、组织订单、负责销售,村民培训结束后,可就近或居家进行产品制作。贵州省赤水市的赤水竹编工艺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当地从事竹编生产的手艺人超过1000人,带动3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我在家乡镇上成立了一个集生产、销售、加工、培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面对面把竹编技艺教给本地农民。农民学会了技艺,产出了商品,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赤水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在访谈中介绍道,“‘授之以渔’的方式远比‘授之以鱼’的方式好,比直接给贫困户金钱更有意义。”


非遗扶贫+什么?

旅游、夜经济、网络直播


而诸如非遗就业工坊等形式解决的是生产和就业的问题,在传播流通的角度上,非遗扶贫与旅游、夜经济、电商、直播等形式的结合展现了更灵动的生命力。

1

非遗扶贫+旅游



在6月13日召开的甘肃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上,甘肃省提出将进一步加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的线上线下展示和销售力度,重点提升工坊产品的美誉度和可见度。同时,还将大力加快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扶贫与“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相结合,与“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相结合,与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等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等相结合,建设一批有内涵、有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和特色线路,有力带动“非遗+扶贫”提质增效。

其他省市的实践同样丰富。有以非遗活动为形式,丰富旅游产业,如杭州市西湖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游园今梦——自在西湖外 非遗匠心传”为主题,各类非遗项目的展示集观赏、互动、交易、直播于一体。有以博物馆形式进行集中展览展示的,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中“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BEIXNUENGX(贝侬)——壮族文化展”等多个常设展。有以非遗中传统舞蹈演艺为根基的非遗民俗展演和旅游演艺,近年来,福建省南靖土楼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非遗演出成为景区的主要旅游项目之一,2019年,非遗演艺中心(原县芗剧团)的演员们在景区公益性演出2600多场次,吸引了上百万人观看。

2

非遗扶贫+夜经济



在夜间经济中,非遗的身影也没有缺席。2019年7月,北京市20多家老字号和非遗项目探索办起了“非遗夜市”,在4个月的时间里,每周五周六连开两晚。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钟连盛在采访介绍道:“非遗夜市一共有20多家来摆摊,都是特别接地气的老字号和非遗项目。”

2019年6月,湖南长沙雨花非遗馆同样在馆内外设立了非遗夜市,游客可以在夜市中购买各式各样的非遗创意生活用品和美食,当时,该非遗馆便已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00多场,游客接待总量50万人次,带动5000多人就业,其中女性4000多人,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400多人。

3

非遗扶贫+数字经济



在云端,非遗“触网”给传统文化拓宽了新的渠道和平台。5月19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非遗购物节网红直播带货大赛,本次大赛累计为超过200个非遗项目、300款非遗产品带货、代言,总成交额超过280万元。湘绣小摆件、苗族挑花小饰件、土家织锦围巾、浏阳夏布凉帽、桃源刺绣小提包等商品深受喜爱。

在山东济南,“80后”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将一场皮影戏搬上直播平台。“时代和社会环境在发生变化,借助网络媒体和电商平台推广皮影,也是我们发展的新方向。”李娟说,目前,工作室正在创新剧目,打造“皮影脱口秀”,根据现代人的艺术审美改进皮影戏,同时开发皮影DIY体验材料等周边产品,研究灯光设计、视频剪辑等新技术,让传统非遗能“活”起来、传下去。


政策:

从生产性就业到就业工坊


从国际到中国,非遗的作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独角戏”,从一开始,以生产性保护、平等就业的政策意图便存在着。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年中国便正式加入该公约。在关于非遗保护的国际文件中,生产性保护和就业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


鼓励缔约国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益于包容性经济发展,并该前提基础上承认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以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模式为基础的稳定、平等和包容性经济增长,同时需要消除贫困和不平等,需要生产性就业和体面工作,以及保证每个人对价廉、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的获得和逐步改善消费和生产的资源使用效率。


——《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第183条




2012年,原文化部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公布后的第二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2〕4号)指出:


落实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


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制作传统题材作品的同时创作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推动传统产品功能转型和审美价值提升;


支持和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产品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017年,在原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两年,举办了180余期的培训的基础上,原文化部出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文非遗发〔2017〕2号)),遴选60-70所高校和相关单位,举办约200期研修、研习和培训班,研习培训范围为针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工艺项目和少量其他门类的项目。
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鼓励设立工作站,鼓励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园区(基地)建设,此外在销售推介方面,鼓励商业网站等设立网络销售平台。

2018年,是非遗扶贫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年两大政策的颁布指出了非遗扶贫的方向和具体措施。第一份文件是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的《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这份通知对非遗扶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和问题的总结,并且明确非遗扶贫的五个发展方向:



1. 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


2.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培养


3.支持传统工艺项目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师到贫困地区开展讲习活动


4.支持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5.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




第二份文件是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与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这份通知则在具体实操上,在示范基地、研习传习等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概念。
通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可采用政府投资、对口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利用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文化设施、闲置场所及企业厂房等改建或扩建一批非遗工坊。鼓励各地将已建成的、并符合设立条件的各类场所、设施纳入非遗工坊范围。


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脱贫致富两大命题中,非遗扶贫找到了一条“1+1>2”的实现路径。政策铺路,业态更新,传统文化在乡村中萌发,在就业工坊、传承基地勃兴,在当代文化市场中熠熠生辉。非遗扶贫不仅仅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优秀文化资源转化的活力显现,也是文化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

来源:本文来自中国经济网,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自驾车QQ群二维码

COPYRIGHT © 2012-2020 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HUANGSHAN MINGTIAN TOURISM PLANN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黄山市屯溪开发区梅林大道碧桂园栖霞映翠74栋26-7号
电话:05592313269     
Q Q:2556996763 电邮:256996763@qq.com
皖ICP备12008287-1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 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