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欢迎您来到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研究 > 专题论坛


   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场旷日持久的抗击疫情战争,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社会格局,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样,对于人们的旅游消费预期和心理带来重大影响,并带来旅游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变局”。

   从全面停摆到有序复工,从逐步“开禁”到谋求复苏,几个月来的事实,不仅让我们看到旅游业面对危机的脆弱,看到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关联的敏感,同时也看到了旅游业自身的问题和“内伤”。尤其在复工复业后,尽管“企业自救”、“政府施救”,想尽法子引导消费,但市场仍显疲软,复业仍为艰难;即使“跨省游”开放,也已不会出现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和“高潮”。更何况疫情防控还存在着“不确定性”,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和经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简单地回复到疫情之前;防控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旅游业,已经不是“复苏”,而是需要“改变”,需要“振兴”。


  “不确定中有趋势”。市场重启,产业重组,行业重振,也许恰是将把旅游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起点。认清趋势,把握时机,关键在于适应疫后旅游新常态,共赴旅游业的振兴。

危机带来的改变、防控疫情的常态和疫后旅游的趋势,已经并正在融合催生旅游业发展和经营的新常态:

一、健康第一,长效管理

  人民至上,生命之上;健康第一,生活质量;这是在抗疫中政府和百姓形成的更加坚定的共识。无论是人们的消费行为、产业的经营行为,还是政府的管理行为,都将把“健康安全”放在第一。旅游即生活,旅游即美好,必须以健康安全为前提。旅游业复工复业后,人们出游的意愿还是踟蹰不前,关乎健康安全的顾虑、担心是主要原因。

  所以,在防控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必定将那些有效的防控举措,结合旅游活动的特征,转化、调整、并落实为覆盖旅游经营全过程的常态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健康安全保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由此出发,进一步树立“人民之上、生命之上”的发展理念,创造和提供让人们放心的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秩序和旅游服务,成为促进旅游消费的首要。放心才有信心,心动才会行动。

二、定制方式,追求品质

  疫情不仅严重挫伤了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也改变着人们出游旅行的方式。从复工以来及五一小长假的情况来看,在目的地选择上,本地化、周边化、乡村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在出游的方式上,自驾游、家庭游、一地深度游成为主流;在打卡的热度上,生态环境好、质量等级高的景区和“小众、定制、品质”的乡村民宿首得青睐;而且普遍采取定制方式,更具个性,更加注重品质,并将成为一种趋势。即使跨省游开放、旅行社组团业务开禁后,“定制方式,追求品质”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适应新常态,我们旅游业的产品供给、服务方式、经营模式,都要随之调整、改变;并让那些低劣的产品、粗鄙的服务“叫停”。这一改变,不仅是人们理性消费的升级,更是旅游产业的经营升级。

三、产业融合,创新供给

  疫情期间,在全面停摆的“无奈”同时,也让我们静下心对旅游业的发展作了一番审视:如何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供给侧改革,到底提供了多少适应和符合人们旅游需求的有效供给?在抗疫和自救中,不少旅游产业主体纷纷跨界经营,在提增自身抗压能力的同时,发现“资源无边界,产业无边际,生活无边框”,在供给侧上整合,在产业链上深耕,实现产业融合,创新经营模式,创造有效供给,正是多年来我们没有来得及做的事,也正是疫后旅游业发展和经营的新空间。

  一个时期“大张旗鼓”的文旅融合,只是喊了一阵口号、炒了一个概念,“落地”明显不够。当从文旅融合出发,全方位地推进产业融合,融成“旅游产业的新业态、旅游服务的新平台、旅游生活的新空间”;以适应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增旅游产业的生存力、生产力。产业融合,也可说就是“文旅+”,如文旅+教育,文旅+体育、文旅+科技、文旅+商业、文旅+健康、文旅+养老、文旅+乡镇等等,关键在于“+”出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可生活的多样化的旅游新业态、新供给,适应并引导旅游新消费。这个新常态,也将催生旅游产业发展和经营的新路径、新模式。

四,深耕市场,促进“内消”

  从市场来看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一方面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而波及旅游者,以及防疫常态、防控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人们的消费信心不足、消费预期相对低迷;一方面,因为跨省旅游还未开禁、出境入境旅游的恢复还遥遥无期,市场尚未形成正常循环,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经营依然艰难。然而,旅游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始终存在着消费需求和潜力,这就是“内需”,“内生消费潜力”。在复工后一些原来主营出境和入境旅游的旅行社艰难转身,在本地游、周边游、省内游开拓新市场,发现竟有如此之大的市场空间;不少城市及时启动夜间旅游经济,市场响应瞬间引爆;这说明多年来我们市场开发上只是“大而化之”、“浅尝辄止”,缺乏“深耕”,缺乏“精耕细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本地游、周边游、国内游将是一个时期的主体市场,市场潜力依然很大。通过“深耕细挖”和政策激励的“叠加效应”,促进内生消费潜力的释放,正在成为疫后旅游的新常态,并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态势。这也恰好“倒逼”我们旅游的产品、服务、经营和环境、政策实现本来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走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旅游。

五、线上线下,社群营销

  疫情期间,在线营销、直播“带货”,不仅成为旅游企业应对时艰的“自救”方式,而且正在成为一种守正创新的营销方式。如果说资本和科技是旅游业振兴的两大引擎,那么5G时代,在线平台、科技和旅游的融合,不仅将改变旅游业的经营方式、服务方式,还将改变人们旅游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社群营销”,将成为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一种常态的经营方式。

  “内容为王”,线上推广,IP推广,吸引粉丝;体验为王,线下体验,深度体验,培育粉丝;“渠道为王”,社群营销,精准营销,“粘住”粉丝;并整合成一个平台,使之成为旅游经营的常态,成为旅游消费的常态,既引导和激发消费潜力,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更有效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的提增,需要我们去实践、去创新、去赋能。

六、微目的地,泛综合体

  从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其实都是为了把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也让我们对“目的地”重新考量,长期以来总是以接待人次作为主要指标,其实应该加上“人均逗留天数”、“人均综合消费”、“满意度”三个重要指数;所以说目的地建设还在路上,当把后疫情时代作为目的地建设的新起点。

同时,从一个时期尤其是复工后的旅游市场趋势来看,人们对目的地的认知和选择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那些具有特色的“微目的地”、“泛综合体”已经和正在成为人们青睐的主要吸引物和首选目的地。

  微目的地,不仅是景区,一个乡村乃至一家民宿,一个区域乃至一家酒店,都在成为目的地。而一些地方正在推进的“酒+景”、“酒+X”和“乡+景”、“乡+X”以及景村联动、小镇生活、城乡一体等,使得微目的地提增功能彰显魅力,让人们向往。在城市,产城一体,资源整合,空间融合,从文旅综合体走向文商体旅、文商科旅、文商教旅、文商康旅、文商娱旅等正在形成一批“泛综合体”,也将成为目的地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们集聚了旅游休闲生活的要素,且具城市个性和特色,既是旅游生活的目的地,又是旅游消费的集聚区

微目的地、泛综合体,将成为人们首选的目的地。那么,是否需要改变一下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路呢?在整合上着手,在功能上落地,创造市场需要的好产品,营建人们喜欢的新空间,让目的地建设“开新局”,进而进一步促进旅游综合消费,提升旅游生活品质。

七、网红走俏,品牌“长虹”

  网红景点、网红酒店、网红民宿、网红美食、网红特产,网红文创商品……一个时期旅游市场也是“遍地飘红”,网红地、网红品,自然成了网民们的“打卡地”,这是旅游营销的创新,是旅游消费的升级,同时,打造IP、提增吸引力、提高消费力,也已成为旅游业界倍加重视的战略举措;网红、IP,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而在拉动新消费、促进新旅游中“发力”。然而,网红能红多久,怎样延长网红的“保鲜期”?IP,多了,同质化了,就没有了“IP”,怎样体现独特性、差异性和“非常性”,却需要“冷思考”、常态化。

  适应新消费,发展新旅游,实质上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在后疫情时代,当让培育品牌、打造品牌成为常态。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其产品系列、服务及其服务体系的认知程度,其内在是价值、文化和个性,外在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品牌根植人心,且直击人心。唯有品牌,才能走得持久,走得更远。品牌,包括区域旅游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服务品牌。尤其是打造旅游服务品牌;优质服务是我们旅游业的“天性”,在非常时期,我们不必急躁忙乱,而要保持定力;不要舍本求末,而要守正创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新本领;非常时期当有非常本领,潜下心来,打造品牌,让事实证明我们旅游业可以做得更好,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方面的、更具品质的服务,以打动人心,走得更远。

如果说,旅游新趋势、新消费“倒逼”旅游业“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那么正应是优质旅游兴起之时,旅游品牌崛起之时。

八、休闲度假,生活方式

  一个时期以来,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是个热门话题。一场疫情,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当下的珍重、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休闲度假的需求悄然增长。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会选择就地休闲、异地康养、一地度假等方式,放松心情,愉悦心身,增进感情,享受生活。由于休闲度假方式的多样性、小众性和就地性,受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假日制度的完善、职工疗休养的开放、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进和“2.5”天休假模式的施行等激发休闲度假消费潜力的政策的“助推”,休闲度假将成为一种趋势和常态。

  休闲度假需求在增长,一个休闲时代悄然而至,而我们的供给适应吗?传统景区怎样打开“后备箱”,赋予休闲度假新业态,引导休闲度假的重复消费;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如何走向乡村休闲和小镇生活;林林总总的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提增度假功能,集聚休闲度假消费;整合城市的休闲度假资源,从观光目的地城市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进而激发、引导和创造休闲度假消费,都应成为旅业新发展的常态,而乘势扎实推进。

  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文化活文化,体验体验深体验,休闲休闲好休闲,生活生活慢生活”,休闲度假的新需求,既是旅游消费的升级,更是旅游生活方式的升级,必然带来新旅游、新消费。关键是怎样提供有效供给,创造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生活方式,引导休闲度假新消费,以满足休闲度假新需求。一户民宿、一家酒店、一个景区乃至一座目的地城市,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组产品、一条线路、一个活动乃至一方休闲度假地,都应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更具个性、特色,而且当更具品质、更加美好。

  从“旅游即生活”走向“旅游即美好”,旅游业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让人们共建共享美好的旅游休闲生活,当是在疫后新常态下,我们旅游业的坚守和创造。

九、“洗牌”重组,资源优配

  一场疫情,一种外力,正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旅游业的“洗牌”,不仅一批小弱散差的旅游企业陆续歇业,一批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经营模式单一、抗压能力不强的旅游企业、平台面临转向,而且在曾经的运动式的旅游发展中产生的“泡沫”正将悄然“洗去”,一哄而上的造景、造镇、造城等“政绩工程”将被“叫停”,一些质量低劣、效率低下的经营主体将被“淘汰”。这不正是旅游业界提了多年的“洗牌”吗?也许正是一个“重组”的机会。这一趋势和特征还将表现为:由于一部分民营旅游企业供血不足引发新一轮的“国进民退”;一部分旅游企业以变应变,通过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跨界经营、模式转型等“换个步伐前行”,一部分优质旅游企业“大鱼吃中鱼”,资产并购进行时(因为此时托底并购成本相对较低)。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个新机遇,总将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事物,也总会催生一些充满生机的事物,换来新的进步。与其疫情之下倒逼“洗牌”,不如应变而变、因势利导主动推进旅游业的变革。资产重组、产业重铸,实质上就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向那些具有优质资产、优质内容、优秀经营模式、优秀市场操作的产业主体集聚;向那些在产业链上整合、深耕的投资者、运营商和服务商集聚,铸造更具生存力、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主体。未来能够存活并充满活力的必将是更具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旅游企业。实现旅游业的振兴,正需要这场变革、这个重铸、这一常态

十、政企协力,共赴振兴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对于曾经停摆多时、复业面临时艰的旅游企业来说,奋力自救“活下去”、重启市场“挺过去”、创新经营“站起来”、破茧成蝶“开新局”,将成为一种常态,核心则是调整、改变和发展。对于更多的旅游企业来说,是调整经营理念,调整主营业务,拓展经营领域,提高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改变自己的产品、改变自己的服务,适应市场需求,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集约经营,降本增效,在“紧日子”、“苦日子”中谋生存、求发展,“凤凰涅槃”。

  如果说,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的旅游业不是简单的“复苏”,而是需要振兴,那么,政府则要在振兴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导向、完善发展政策。充分认识旅游业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地位,把握旅游业在稳就业、保民生、增内需、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稳就业,就得稳企业;保民生,就得保企业;促内需,就得兴产业。针对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的实际和旅游业复工复业的特殊性,从实施纾困性政策走向实施发展性政策,从“输血”走向“造血”。

  一个时期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施救、帮扶的纾困性政策,起到了及时为旅游企业减负、“输血”的作用,当把政策落地、让企业拿到“真金白银”当作一种常态,以提增信心、共度难关。同时,要及时出台发展性政策:一是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旅游消费的长效政策;二是优化旅游企业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的赋能政策;三是支持优质旅游企业、市场主体做优最强的精准政策;四是强化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科技,推进旅游业“新基建”的政策举措。政府投资、政府项目将成为一个时期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重点领域。当然,必须谨防和摈弃以往那种“运动式推进”的做法,以结构优化、完善供给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实质上,应该及时制定和启动政府的旅游业振兴计划和行动,结合制订十四五规划,体现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以旅游业振兴计划和行动,凝聚政企合力和社会力量,共赴旅游业的振兴,共襄旅游业的新发展。

  不确定性中有趋势。把握趋势,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共赴旅游业的振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王洁平 全国休闲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


转载:品橙旅游 » 王洁平:适应疫后新常态,共赴旅游业振兴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自驾车QQ群二维码

COPYRIGHT © 2012-2020 黄山市明天旅游策划有限公司(HUANGSHAN MINGTIAN TOURISM PLANN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黄山市屯溪开发区梅林大道碧桂园栖霞映翠74栋26-7号
电话:05592313269     
Q Q:2556996763 电邮:256996763@qq.com
皖ICP备12008287-1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 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