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漆器,安徽省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时被誉为“宋嵌”,而菠萝漆在南宋曾作为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这时期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则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工专著。
徽州漆器早期主要产地在歙县、岩寺等地。民国以后,屯溪逐渐成为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店铺及艺人转移到屯溪发展,漆器工艺也不例外,屯溪成为漆器工艺制作中心。
徽州漆器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有:生漆(植物漆)、桐油、木材、麻布、贝壳、各种天然色彩的玉石、金粉、金箔、金丝以及牛骨、瓦灰、棉纸、猪血等。徽州漆器与中国传统工艺漆器一脉相承,镶嵌漆器是用产自全国各地的天然彩石、贝片、牛骨、蛋壳、珍珠等,通过锯割、雕刻、开纹而嵌在漆版上。纯粹在漆器地色上用彩色绘制图案的,称为彩绘漆器。只用贝片镶嵌在漆版上,与地色一样平整的,称为平磨螺甸漆器。
1959年,屯溪工艺厂数位老漆工赴首都,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漆画屏“百子图”。1978年,俞金海研究复制出失传已久的“漆砂砚”,赖少其称赞其“功同天造”,作家端木蕻良则尊俞金海为“楚漆国手”。菠萝漆砂砚在1984年获省“轻工旅游优秀新产品”称号。骨石镶嵌屏风、四大美人屏风在1986年分别获省“优质产品”、国家轻工业部“百花奖”。
如今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徽州漆器当中,菠萝漆是徽州漆器最具代表性品类之一。据有关记载:南宋时徽州菠萝漆就作为贡品为皇宫所御用,视为珍宝。菠萝漆由于色彩灿烂华美,纹理富有变化,天然流动,非常美观,故深受世人喜爱。然而菠萝漆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历代漆器艺人密不外传。因此,在各种不利的因素影响下,历代多次失传。纵观历史,徽州菠萝漆发达于南宋,明清昌盛,而清中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近200年问,几乎失传。1983年屯溪漆器工艺厂老艺人俞金海试制成功菠萝漆,在全国引起轰动。俞老谢世后,技艺失传,以致中国漆艺协会副会长、漆艺专家乔十光先生在书中感叹地说“……屯溪的菠萝漆,如今已无人会做了……”。
在介绍徽州漆器之前,我先和大家说说漆器的历史。在坐的各位,请问有谁知道漆器有多少年的历史?漆器又名大漆,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这门髹饰工艺,历史悠久,凝聚了我们中华人民的丰富经验。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漆器。这可不是我胡说的。1973年水利工程开发,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过一只漆碗,虽然造型没有当初华美,但是清晰可辨的是这只碗身上的朱漆。这就证明了早在七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开始运用漆器。漆器的主要作用是防腐和装饰。
(著作)马未都曾说过,有两种植物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一种是茶树,一种是漆树。从古至今,髹饰技艺,也就是漆的技艺,已经日臻完善,种类也日益齐备,按理说这么手艺应该传承得非常好,可是事实往往很残酷。这门手艺到目前为止,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只有一部,而且还是“海归”派。早在五代时,朱遵度曾撰写过《漆经》,不过早已失传。现在唯一一本介绍古代漆器工艺的书叫《髹饰录》,是明代隆庆年间,由咱们徽州地区著名的漆匠黄成所著,后来内容经嘉兴西塘人杨明注释后,内容变得更加详实。全书分乾坤两集,共18章,186条。分别讲述了漆器的制造方法、原料、工具、禁忌、分类等。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总结了中国古代髹漆工艺经验的著作,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前面也说过这是一本海归派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在中国已经找不到,还是从日本流传回来的。奇怪的是,清朝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竟然没有收录这本书,而且明史当中也没有黄成、杨明的传纪,就连地方志中也没有记载。恰恰这种情况下,日本人竟然会有,未免太让人心寒了。直到民国初年1926年,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启钤先生去日本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并向日本友人索要了影印副本。回国后重新编排刊印,并为其撰写弁言,也就是序言。我们市面上所能买到的《髹饰录》就是这一版本的。但是它毕竟是古书,行文隐晦难懂,我们要看的话,就买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为什么要提这本书呢。以后您要是搞漆器的收藏的时候可以用到。王世襄是当代漆器工艺专家,在他身上你会学到什么叫做知识就是力量。他的一把唐代古琴——大圣遗音琴,在2003年嘉德拍卖会上,拍到了897万元。他当初就是靠琴身上漆器的裂纹来分辨琴的年代,别人看来是把不起眼的破琴,他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历史)早期的漆器颜色非常简单,史书中记载,羽做漆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什么意思,就是外面涂黑漆,里面涂红漆。早在夏商周时候的漆器,还处在朦胧状态。等到战国的时候,随着青铜器的退出,工匠们才能把漆器的工艺展现出来。从曾侯乙墓中发掘出来的漆器,非常多,除了日用品外,主要就是棺木,这就运用了防腐技艺。等到唐朝的时候,漆器的发展更近一步了。不仅技艺改进,而且色彩也慢慢地丰富。当时的漆器主用用于佛事。据资治通鉴上记载,唐代信奉佛教,佛事盛情,游佛上街。但是传统的佛像,不是泥的,就是石头的,不是石头的,就是铜的,总之非常重,要想扛着他到处转,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个时候,漆器出现一种工艺,叫做夹纻漆。纻字,解释为“麻”的意思。说的通俗点,就是现在福建的脱胎漆器技艺。什么叫脱胎呢,就是先做一个泥身模样,晾干后,涂上漆,表面上放一层纻,也就是麻,等干得差不多,再涂下一层漆,如此反复,涂到你满意为止。待到整体干透之后,再把中间的泥样用水融化去除。由此得到的漆器,非常的轻。这个工艺在唐朝用得最多的就是造佛,做佛事不累。此佛,名曰:夹纻佛。你家现在要是有一个,那你就发财了。等传到宋代的时候,漆器已经开始贵族化。平民老百姓用不起。当时瓷器盛行,流传甚广。但要做到高端,就连瓷器都效仿漆器的样式做。一般来说,漆器的工艺分四类:素漆、描绘、雕刻、镶嵌。早漆的漆器是动笔的,就是涂抹,描绘。从宋朝以后,尤其是进入明清时期,漆器工艺一度达到鼎盛。除了传统的动笔手法之外,又出现了动刀的手法,也就是雕刻和镶嵌,而且是越来越炉火纯青,奢华至极。
康熙的一把漆器的龙纹宝座,在香港拍卖会上拍到1376万港币,和珍贵的紫檀相媲美,可以想象得出它的价值了。在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还曾经亲自下旨命年希尧在景德镇督造瓷器,干嘛用呢?用来上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瓷器上不好挂漆,那怎么办呢。不用着急,雍正皇帝命年希尧督造的瓷器是里面上釉,外面涩胎的那种。也就是做好之后,从外面看是漆器,从里面看是瓷器。这玩意不简单,当时好多收藏家不懂,到底这是漆器还是瓷器呢。所以下次你看到这种物品,那一定要记得收藏,它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还是官造,价值也不菲。
说完这些,再转过来说徽州的漆器。
徽州漆器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徽州盛产漆树。据我了解吧,是东南亚一带盛产漆树,中国就在其中,而中国的漆树又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所以徽州也在其地理范围之内。以这种漆树的漆作原料,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的徽州漆器,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徽州漆器早期主要产地在歙县、岩寺等地。民国以后,屯溪逐渐成为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店铺及艺人转移到屯溪发展,漆器工艺也不例外,屯溪成为漆器工艺制作中心。
徽州漆器中有一种漆器叫螺甸漆,也叫嵌螺甸,宋时被誉为“宋嵌”。(螺甸是什么呢?螺甸是一种手工艺品。用螺狮壳或贝壳镶嵌在漆器、硬木家具或雕镂器物的表面,做成各种有光泽的花纹和图形。但著名徽州漆器的是另外两种漆器,一种是漆砂砚,漆砂砚虽以漆为之,非石质砚,不同与以往的石砚、瓷砚等,该砚还具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便是以木胎为骨,木胎髹漆而成,质轻,浮于水,直接于砚上研磨,不伤笔毫,经久耐用。徽州另一种著名的漆器叫菠萝漆。其表皮色彩斑斓,精致典雅,古朴大方,五光十色,其纹呈不规则圈之状,如菠萝的表皮,故名之。南宋时曾作为贡品。此后,菠萝漆便一发不可收拾,风靡一时,徽州漆工成为徽帮一派。只是,这种名贵工艺品,在抗日战争时期停止生产而失传。1987年,老漆工俞金海根据其父祖传的漆器技艺,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漆工经验,经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与古无异的菠萝漆器产品,经科研部门和专家鉴定合格。日本曾派漆器专家前来参观学习。这是官方报道,后面我会解释为什么这么说。
有人会问,什么是菠萝漆呢?菠萝漆是将几种不同颜色的漆混合使用的一种工艺。主要材料是:徽州本地出产的生漆,拌和了丹砂、绿松石(绿松石工艺名称为“松石”,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红珊瑚、青金石(青金石是一种比较美丽而稀少的多晶质宝石。佛教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属于佛教七宝之一。《石雅》云:“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所以中国古代通常用青金石作为上天威严崇高的象征。清代皇帝在天坛祭天时,无论是朝珠,朝带以及杂饰,都为青金岩所制,青金岩作为祭天之饰而备受重视。雍正八年后,四品官的顶戴也以青金石为顶。市场上卖得青金石5000以下的绝大多数是假的,百分之九十九是便宜玛瑙染色处理过的.哪里有这么多的青金石啊?据说就算找到了矿脉翻倒整座山也搞不到几百公斤的青金石)、朱砂等珍贵的天然有色矿物原料粉末配制而成。
做法是:在漆灰之上先油一道色漆,一般油得稍厚一些。待漆到七八成干时,用手指在漆皮上揉动,使漆皮表面形成皱纹。然后再用另一色漆油下一道,使漆填满前道漆的褶皱。之后再以同样做法用另一色漆油下一道。待干后用细石磨平,露出头层漆的皱褶来。这里的颜色主要有黑色、红色、黄色、绿色、做出的漆面,花纹酷似影木,俗称“影木漆”。有的花纹酷似菠萝皮或犀牛皮,因此又称“菠萝漆”或“犀皮漆”。北方人称之为虎皮漆,南方人称之为菠萝漆。
前面提到的明代专门研究漆器的专著《髹饰录》中,对徽州菠萝漆有极高的评价。该漆的本质是徽漆,质朴厚重,除表皮如菠萝之彩纹外,内里均髹黑漆,漆皮较厚,层复一层。菠萝漆器的器型有砚盒、笔筒、镇纸、扇骨、果盒、笔杆、花卉等。该漆自清乾隆嘉庆年后便告失传,不复生产,故收藏市场中所见不多,价格亦不菲。
犀皮漆历史:有人说从三国吴的时候就有了,因为发现了三国吴时期的一个墓葬--朱然墓,墓中出土了两个漆耳杯。这两个耳杯有黑、红、黄三色,形成了初级纹样的犀皮漆。但不幸的是,从三国吴到明代之间,长时间的跨度里再没有找到其他能说明传承关系的证据。那么从证据学角度上讲,孤例是不成证的,除非这个孤例是一个铁证,没有争议。但朱然墓出土的漆耳杯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儿争议,它和后来成熟的犀皮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个人认为,朱然墓出土的漆耳杯还不能算是犀皮漆。最早的犀皮漆可能出现在唐代。我在讲《陶瓷篇》的时候讲过,唐代非常流行绞胎的陶器和绞胎釉的瓷器,这是唐代的一种审美观。我想犀皮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绞胎陶瓷的影响,这一点也与文献的记载吻合--目前发现最早关于犀皮漆的记载就是唐代的。到了明代,犀皮漆大量出现了。明代以后,犀皮漆非常流行,非常漂亮。当我们看惯了一色的漆器,对于这种有自然纹理的漆器感受会非常强烈。
新旧菠萝漆器的区分:在于旧漆厚,表皮细腻和润,菠萝的圈点小,漆皮硬,用手指甲扣之纹丝不动。而新的菠萝漆器的漆薄,嗅之有怪味,表皮稍粗,手感不糯,有激烈光泽,漆皮嫩,指甲扣之痕印明显,菠萝的圈点亦大。同时新菠萝漆为了节省成本,往往用其他材料代替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丹砂等名贵材料,其质量必然差劲。
明清两代徽州漆器工艺空前发展,因为用料讲究,工艺复杂,要求很高,一直作为贡品,年年进贡朝廷,同时它也是官宦巨贾们梦寐以求的珍罕之物。(这一段,可以融入北宋南迁建都临安和徽州的历史,以及徽商的发展对徽州漆器的推崇和推进作用)
(原料)上面说徽州漆器用料讲究,主要原料有:生漆(植物漆,无毒无害无添加剂无副作用,过敏者除外)、桐油、木材、麻布、贝壳、各种天然色彩的玉石、金粉、金箔、金丝以及牛骨、瓦灰、棉纸、猪血等。徽州漆器与中国传统工艺漆器一脉相承,镶嵌漆器是用产自全国各地的天然彩石、贝片、牛骨、蛋壳、珍珠等,通过锯割、雕刻、开纹而嵌在漆版上。
纯粹在漆器地色上用彩色绘制图案的,称为彩绘漆器。只用贝片镶嵌在漆版上,与地色一样平整的,称为平磨螺甸漆器。这时期工艺有: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传承代表作)1959年,屯溪工艺厂曾有数位老漆工赴首都,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漆画屏“百子图”。1978年,俞金海研究复制出失传已久的“漆砂砚”(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质砚上制成,具有轻便和美观实用的特色。),赖少其称赞其“功同天造”,作家端木蕻(hòng)良则尊俞金海为“楚漆国手”。菠萝漆砂砚在1984年获省“轻工旅游优秀新产品”称号。骨石镶嵌屏风、四大美人屏风在1986年分别获省“优质产品”、国家轻工业部“百花奖”。
有人会问现在漆器为什么不多了呢?一个是因为瓷器太强大,漆器hold不住了。漆器能运动的方面,瓷器都能运用,而且成本低,美观大方。你说你能防腐,我还能不腐呢,你说你能装饰,我还能花样更多,瓷器从单一的色彩,发展到粉彩,五彩,斗彩。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漆器的工艺复杂,而且成本高。举个例子来说:有一类漆器技艺叫剔红,就是在磨具表面刷漆,一层又一层的刷,最厚可以刷到20毫米厚,有人会想刷漆有什么难的,呵呵,这个确实不难,难得还在后面呢。刷完了漆,等到漆快干了,才下刀雕刻。因为漆干透了,就很脆,没法雕;要是没有干呢,漆又会粘刀。所以一名技艺高超的漆匠,要在漆没有干透又不粘刀的这么短时间内创作。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另外一个就是这个漆没有干透是软的,不容易雕细节,所以一个完美的作品并非那么简单就能新鲜出炉的。